變更語系:簡體
最新消息
本會宗旨
關於酸痛關懷協會
協會成員
柬埔寨義診
歷屆會員大會
健康諮詢團隊活動
WHO世界脊椎日
公益活動
健康諮詢團隊
健康管理的新思維
   ‧肩膀有喀喀聲
活動記錄
會員招募
運動用品/書藉
網頁相簿
訪客留言板
回到首頁
 
         健康管理的新思維
 
髖關節問題
 
作者:Dr. Jackie
髖關節的是下肢的軸心關節,而其功能性需求是需要大幅穩定性和有效的運動範圍來滿足。為了適應此種需求,髖關節之股頭和髖臼間就生成緊密接合,並深深相契的球與凹窩形態。它又進一步受到強固的關節囊支橕,此囊的周圍延展自髖臼環到股骨之轉子間線(intertrochantericline)。髖關節因其結構本來就穩固,不像肩和膝關節,它不必需要特別的支橕韌帶。
   主要的髖部屈肌是腸骨腰肌(iliopsoas),它位在前側。臀大肌(gluteus maximus)在後側作為主要的髖部伸肌。臀中肌和臀小肌(gluteus medius and minimus)可將大腿外展。他們發於腸骨翼,並終止附著於股骨之大轉子。內收肌肉聚集在內側緣,包括內收長肌、內收短肌、內收大肌,及股薄肌。他們大部份源自恥骨下支,並附著於股骨之內側。
   日常活動會對髖關節產生相當大的壓力,這是需要髖部外展肌作用以平衡體重的結果,在此過程中髖關節就扮演支點的角色。因為從支點到身體重心之力臂長度是支點到髖部外展肌力臂的兩倍半,所以在個種不同動作中,髖關節表面所受之壓力變化劇烈。例如在臥床休息和被動運動時,髖關節所受之力為體重之一半至一倍的程度。正常未受支橕之步行,髖關節約承受體重二點二倍之力量。理論上,在另一側手使用拐杖支持,可能減少髖部接觸力達17~27的體重負荷。然而在實際上,使用一支拐杖可減少髖部接觸力達百分之60的體重。
 
常見症狀:
1.具有髖部問題之病人通常因為疼痛、僵硬或變形。
2.髖關節的疼痛可能侷限在腹股溝的部位,也可能向下傳至大腿之內側和前側並至膝關節。
3.髖關節痛痛可能表現在後方坐骨粗隆部位,並且必須與坐骨神經痛做鑑別。
4.經常性的疼痛可能發生在下背部區域或膝部,當髖關節移動時,疼痛再生或加劇。
5.病人會感到在一段時間不移動後出現髖關節僵硬,例如在長期坐姿或早晨起床之後。例如,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之病人會逐漸喪失關節活動力,首先失去髖部旋轉能力,接著喪失外展與內收之能力,而髖部屈曲可保存到最後。因為這個緣故,許多髖部退化性關節炎之病人感到在患側腿有穿鞋襪之困難,這些動作通常需要髖關節向外旋轉之能力。
6.跛行(limp)是一種病理性不對稱步態,有許多影響一側或雙側的作用機制可以產生此情況。患肢縮短和髖關節之顯著僵硬會明顯地改變步代形態。跛行是一種避免身體負重性疼痛的保護性反應。此類型不正常步態稱為抗痛步態,其特徵是站立期非常短。然而髖關節疾病最常出現的特殊步態稱為臀部性斜,是直接與患側臀中肌之結構或功能性無力有關。如臀中肌減弱功能,此肌肉在負荷體重的情況下,就再也無法支撐骨盆和軀幹持在下肢之上。如此的結果是病人的軀幹傾向負重之患側,(陽性Trendelenburg’s測試結果)。
7.下肢畸形通常都伴隨影響髖關節之損傷或疾病。
髖關節之檢查
1.視診:A.檢查脊柱是否有斜或彎曲,盡可能讓患者在站立的狀態下進行檢查。
      B.行走姿勢的外表
      C.仰臥時檢查腿部可見的變形部位。
2.觸診:髖關節及足部觸診,觸壓關節部位以偵測腫脹或局部發熱現象。
3.運動範圍:可動範圍,測試屈曲、內收、外展、內旋和外旋這些動作。
4.腿長測量:從骨盆前面到腳踝內側的雙腳長度。
5.肌力:透過患者反覆抵抗醫師的施力來檢查其肌力。
6.傅德倫保氏測試(Trendelenburg’s測試)
7.X光攝影檢查
 
常見孩童髖部關節疾患(Hip Joint Disorders in Children)
1.滑動性股骨頭骨骺(Slipped Capital Femoral Epiphysis):滑動性股骨頭骨骺之成因未知。因此種狀況通常發生在體重過重且生殖器未發育的孩童,以及體型高、瘦又出現暴發性青春期生長之孩童,但並未證實。
2.先天性髖關節脫臼:新生兒一出生,就會立刻檢查是否有先天性髖關節脫臼的問題。檢查方式讓新生兒仰躺,檢查髖關節和膝蓋能否充分彎曲,並將雙腳向外側擴展,看膝蓋能否碰到床,同時也要觀察當股骨頭滑進、滑出髖骨臼時,是否有「喀」的聲音。最後再以超音波掃描或X光攝影檢查來確診。
3.刺激性髖部症候群(Irritable Hip Syndrome):偶爾會因為疼痛性跛行、髖部肌肉痙攣而限制髖節之活動。
4.髖部創性脫位(Traumatic Dislocation of the Hip):這可能在難產、運動傷害和車輛意外事故後出現。
常見成人髖部關節疾患(Hip Joint Disorders in Adults)
1.髖部骨折(Hip Fractures):髖部骨折特別是指發生在穿過股骨頸或股骨轉子間區域之骨折。
2.股骨頸骨折(Fracture Through the Neck of the Femur)或稱橫穿過頸部或關節囊內骨折(Transcervical , Intracapsular):穿過股骨頸產生之骨折較難治療,並比發生在轉子間區域之骨折較慢癒合。
3.髖部骨折之拼發症(Complication of Hip Fractures):髖部骨折中最易發生局部併發症危險性的是股骨頸骨折。
4.髖關節之創傷性脫位(Traumatic Dislocation of Hip Joint):成人髖關節創傷脫位最常是車輛意外事故之結果,在車禍中屈曲的膝部撞擊在儀表板上,而傳導力量使股骨頭向後脫位。患側腿出現的特殊姿態是縮短,屈曲和內轉。
5.髖部退化性關節炎(Degenerative Arthritis of the Hip)或骨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常見的狀況,一般是呈現漸進性變化,其病理上之特點是關節透明軟骨由生化和酵素作用造成退化,以及關節周圍骨圍骨質過度增生。造成這種結果的初始原因乎是軟骨受到漸增之壓力。這種疾病主要出現在中年,並且女性病患多於男性。
    長期髖關節的機械性排序不良,是骨性關節炎之促進因子。日常磨損之壓力逐漸侵蝕關節透明軟骨,並且造成特殊的次發性骨性增生變化。髖關節機械性排序不良可以由孩童時期發生的原發性髖部疾患造成,例如先天性骨骺,或髖部創傷性脫位。它也可以是成人其他原發性髖部疾患之併發症,例如涉及髖部之骨折和骨折脫位。
    髖部骨性關節炎造成患側腿之病疼痛、跛行、關節活動範圍受限制和變形。疼痛出現在腹溝部位,並且可能沿著大腿之前側面傳到膝部,沿著大腿外側傳播,或是傳至後方的臀部或下背區域。疼痛必定伴隨有僵硬感出現。在患病嚴重的髖關節中,患側腿之長度縮短並轉向外轉之位置。腿部多半在髖關節呈現屈曲和內收。
    疼痛、僵硬、腿長縮短,或臀中肌功能障礙可能迦成跛行。具有肢體外旋之病人,通常由這許多種因素一起產生不正常步態。
    如果有髖部屈曲攣縮,可以由圖14-3所示之徒手操作方式偵測出來。關節運動限制可由比較兩側髖部皮動性運動範圍而得知。如前所述,具有髖關節骨性關節炎之病人會依序喪失其關節運動能力。髖關節內、外轉之能力幾乎一定首先失去,接下來喪失的是內收和外展之運動力,而屈曲是最後喪失的一種。
髖部退化性關節炎放射線攝影表現(Radiographic Findings)
放射線攝影檢查可顯現關節特殊的變形。關節透明軟骨之喪失導致關節空隙減少。股骨頭和髖臼部位附近之骨性增生變化,在X光片上反映出高密度之陰影。骨刺或骨贅疣自股骨頭和髖臼邊緣向外不規則地突出。放射線透光之囊腫可在股骨和髖臼關節表面的軟骨下骨中發現。這些囊腫可能由關節液受壓迫,經關節軟骨之缺陷進入軟骨下骨而形成。在疾病最後階段中,軟骨空隙可能完全消失,而造成相對表面之大幅變形和不規則變化。
預防髖關節退化
1.定期經由專業的脊骨神經醫學(chiropractic medicine)做評估及骨盆矯正
2.熱敷、冷敷及復健運動等可幫助髖關節炎或損傷所造成的髖關節機能障礙回復正常。
3.若是患者的髖關節損傷相當疼痛,可使用髖關節固定用輔具,讓患者感覺舒服一些。
 
 
 
 
 
 
網頁設計維護:達人網有限公司    台灣酸痛關懷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