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是現代人的健康殺手!在全世界人口中,印度是第一名而台灣是第二名!根據衛生署2006年統計,國人大十死亡中,代謝症候群所衍生的疾病高達5項,占30.4%,已遠超過名列十大死因首位癌症的28.1%。並且代謝症候群所衍生的疾病是國家醫療費用的沉重負擔,根據2004年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代謝症候群相關的門診病患花費高達近400億元,目前數字更遠高於此。代謝症候群是指血壓及血糖偏高、血脂異常等一群代謝危險因子群聚現象,代謝症候群所衍生的疾病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炎及腎病症候群、高血壓疾病。許多醫師建議病人要長期使用要藥物控制並注重體重控制及運動,因此越來越多人依靠不同的瘦身方式。
有些科學家悲觀的認為「若不能從環境與生活型態來改善,任何方式的減肥配方只能是短暫的,有限的。」那麼一切都是徒勞無功的。什麼是環境與生活型態改善呢?這得從古人類營養學的角度切入來向各位報告。數百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在森林與大草原中覓食果實、嫩芽、堅果、塊莖。這些野生植物的熱量卻相當的低,所以必須不斷的覓食。果實富含果糖與葡萄糖,是一種濃度特高的能量來源,在自然環境中,果糖是非常罕見的珍貴物質,通常只在水果成熟季節才吃的到而且是包裝在富含纖維質與微營養素的果實當中,其中纖維質可減緩人體吸收果糖的速度。
早在人類之前的哺乳動物就已經把對甜食的嗜好並傳給後代,而對甜食與鹽分是飲食當中很重要卻不是隨時都能取得的成份。在大約兩百五十萬年前,人類發展出對肉類的愛好。從古人營養學家的考古記錄顯示,人類大腦明顯變大、變複雜,大約就在時候。
首先,肉類提供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脂肪酸的來源,幫助人類的祖先長的更高。最早的人類與小型黑猩猩差不多,在一具150萬年前的東非直立人的兒童骨骼顯示,他成年時應超過180公分。
動物性食物中含有各式脂肪酸增長體力,也是人腦成長的有力原料,但與現在相比有幾項環境差異:
A.野生獵物蛋白質含量高,脂肪低(只有4%左右)。但超市裡吃飼料的牛肉脂肪含量高達36%。
B.食物供應不穩定,例如今天獵到鹿,後天可能是山雞或是什麼也沒有。吃一大塊蜂巢所含的蜂蜜熱量跟半打甜甜圈的熱量一樣高,但是不會胖,因為一年頂多吃一次而且也不像甜甜圈有脂肪。
C.任何打獵或採集行為都需要大量的體力勞動並且帶著工具追逐野生動物,像是跑馬拉松一樣。根據學者研究,平均跑27公里才抓到一頭低脂肪的野豬,打死、剁開再拖上27公里回家,每人分個幾兩肉。基本上就是吃得少,勞動得多,相當於現代醫學所提倡的「高蛋白質、低脂肪、多運動」。但是現代人騎個機車就能買回了3斤牛肉,進化人類學家認為,想了解原始人的耐力、心血管、肌肉組織或體脂肪狀況,就去研究跑馬拉松的選手吧,如:林義傑等。也許古人類就長這樣子的。
古人類一直到農業的發明,例如:中國人發展出農耕,沿著黃河、長江沿岸栽種稻米、小米,使人類的營養從野生肉類、果實與野菜轉變成栽種的穀類。這種轉變減少或剝奪了某些必須氨基酸、維生素與礦物質。另外食物供應多了,使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人口密度成長但是平均身高卻縮小,骨骼中開始發現缺鈣、貧血、牙齒不好及細菌感染情況躍升。
早期的牲畜也供應乳製品給牧人,這些乳製品同現在一樣含有大量會阻塞血管的乳脂肪,不過卻仍舊沒有肥胖的問題,因為體力勞動幾乎是每天生活的必然部分。現代人住公寓或大樓的台灣人平均一天走不到三千步。體力勞動趨近於零,由於科技的出現使運動、勞動從日常生活中消失。約西元1700年英國全國消耗兩萬一千噸的糖,每個人平均消耗3.4公斤糖,那時代英國是世界最富裕的國家。而現在全球每人均消耗46公斤糖,(在臺灣的大街小巷全是泡沫紅茶店)。
擁有高科技與強效肥料的農民種出大量玉米、小麥、稻米並加工精製成更方便的食品但營養分卻減少。有些部分科學家認為過去數萬年過著近乎飢荒的生活環境,已演化出(飢餓基因)。所以人類身體對醣類新陳代謝效率高且吸收力強,但這一基因特質在食物稀少的年代是有利的,但在食物供應充足的現代卻有害了。耶魯公衛專家卡茲醫師:認為「今日的兒童可能會是歷史上頭一個預期壽命比父母短的世代」。在50年前,肥胖症在亞洲幾乎連聽都沒有聽過。現在印度這個占全世界營養不良人口半數的國家, 20~60歲的婦女卻有五成五的體重過重;中國衛生部公布中國肥胖人口1992~2002翻了一倍達6千萬人,並有2億人口過重。美國學者統計,2000年在美國出生的孩子,每三個人中有一人的一生中會患有糖尿病,而患有糖尿病的人預估會減少十二年壽命,每年需付13000美元醫療費用而沒有糖尿病的人醫療費用只有2500美元。
八成糖尿病人同時也有心臟病、腎病,增加了血液透析與腎臟移植及心臟繞道的醫療商機,把文明病製造成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有糖尿病的人須終生服用藥物來控制。真的比改變飲食方式簡單多了,至少很有賺頭,對社會經濟是有幫助的。
要如何才能改變這個環境、基因、生活型態所造成的宿命,提供下面一則研究供參考:1982年有十名在西澳洲德比鎮的原住民,因逐漸西化的生活方式都得了第二型糖尿病也有胰島素阻抗(體內細胞喪失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和血中三酸甘油脂過高),而這些原住民患了現代醫療所稱之「代謝症候群」。有這種病的人不僅易患第二型糖尿病,還包括高血壓、肥胖症、心臟病或某些癌症。營養學者凱琳.歐蒂陪著這群人回到澳洲西北部一處與世隔絕的地區遠離文明,完全沒有儲存食物或飲料的工具或管道,單純靠打獵物或採集維生,完全照原始生活。而他們的吃的東西變多了,如:烏龜、鱷魚、野鳥、袋鼠、山藥、蜂蜜等,相對於以往住在都市只食用,如:麵粉、糖、米、汽水、酒精、奶粉…等,豐富多了。7週後,歐蒂為受試者抽血檢驗,發現所有人都變瘦了(平均少了8公斤),血壓、三酸甘油脂都正常了,細胞組織中omega-3大幅增加。歐蒂的結論是:「即使是糖尿病患只在相對短暫的7週內回歸傳統捕獵-採集生活後,二型糖尿病代謝物異常都能大為改善,甚至有的恢復正常。
歐蒂並沒有再深入研究這些原住民,有些後來選擇留在叢林或回到文明,不過可以肯定的若再回到西方都市生活體系,原本的毛病一定會再復發。以上案例是否能給你有所啟發。(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