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醫生我這個五十肩治療幾次就會好?
二、醫生我這個落枕一次就ok嗎?
三、醫生我這個腰痛要做幾次才會好?
不管臨床有多少個問題,其實疼痛治療就一個問題,就是慢性疼痛(Chronic Pain)應如何評估與治療?
通常人體在正常運動力學狀態下,脊椎與四肢在功能範圍內可以自由活動及使力。但因日常生活習慣、工作姿勢及運動外傷而產生慢性軟組織損傷或骨關節疾病等,人體的力學狀態發生異常即動態平衡失調超過人體自身的節調能力而形成慢性疼痛,其機轉如下:
人體正常的肌肉在收縮和舒張過程沿著肌肉的縱軸上下滑動並牽連著其他組織橫向移動及多個肌群協調滑動,人體才能完成整體動作。當這些肌肉的某一點或某一部份發生粘連、攣縮、癲痕或堵塞等四大病理因素,就會限制肌肉縱向線的活動與橫向面的活動以及相互之間的交叉運動,並限制了血液與體液的流動,使得體液與血液流量減少,流速減慢,形成部分滯留及部分的組織血液和體液供給不足並累積代謝廢物。
這四大病理(粘連、攣縮、癲痕、堵塞)能導致肌肉、肌腱和韌帶排列不齊,異常受力,從而改變了軟組織、關節、神經等原有的正常排列發生功能障礙(Dysfunction)損傷、骨關節微小移位(Subluxation)及肌膜激發點 (Trigger Point)。尤其軟體組織的微小移位和扭轉使關節、神經系統異常受力,導致其功能磨損與退化,其詳細的病理型態學變化過程如下:
→反覆的應力累積(微小損傷或靜力性壓力如長時間固定同一姿勢打電腦、看電視,肌肉肌腱反覆集中活動,肌肉防衛產生保護性的痙攣,寒冷刺激),重覆性運動外傷等
→輕微或部分軟組織纖維(斷裂)
→組織自我修復→再斷裂→反覆斷裂、修復、斷裂這一循環過程。
→持續損傷過程大於修復過程
→出血或滲出機化
→組織癲痕形成
→癲痕累績→炎性細胞侵入
→吞噬壞死組織→無菌性炎病形成
→纖維化及癲痕組織刺激
→局部的感覺和運動神經末梢
→局部疼痛和肌肉張力持續增加
→保護性痙攣,肌肉失去柔軟性
→僵硬肌肉壓到軟組織肉裡的微血管
→缺血性肌痛
→肌張力持續增加
→惡性循環
筋膜激痛點的活化與機制:
這些炎症性病變的軟組織常常有規律地造成相應脊椎或四肢關節微小移位。臨床上如果不對這些微小移位進行糾正,症狀容易反覆發生且治療效果差。
在現代脊骨神經醫師(Chiropractor)認為,慢行疼痛的病理現象之ㄧ是關節面或關節周邊肌群發生了輕度(有時X光片上無法顯示)的微小移位,和中醫的骨關節錯縫是一致的。由於關節周圍的韌帶、關節囊、肌肉等穩定關節的因素,一旦結構性能減弱或損傷導致人體力學的失衡而出現全身或局部關節並脫位,這也會造成病理的改變是:
1.膠原組織的破壞:韌帶是骨骼肌系統的膠原組織中成這關節的重要因素,如果力量減弱或破壞,關節為防止過度活動,就會造成關節面間不同程度的移位,這個在慢性疾病患者中常見的韌帶勞損是骨關節半脫位Subluxation的重要病理因素。
2.軟組織儲存能量減少(ATP),鈣離子回收幫浦失效:由於軟組織勞損或疲勞,降低了肌張力,肌肉收縮力減弱,肌肉儲存能量減少,更加重了關節的不穩定,形成骨關節半脫位(Subluxation)狀態。
3.關節囊損傷使關節面穩定減弱:關節面由負壓對合才不會被外力拉壓而為關節囊被切破,空氣進入關節腔時,關節面隨即分開,可,關節囊因外力損傷時,也是造成關節半脫位移(Subluxation)的主要原因之ㄧ。
根據上述的這些研究,在治療上手療的施行就是要糾正軟組織損傷造成的關節微小移位或骨關節因外傷造成的微小移位而破壞其周圍的軟組織。若只單純治療軟組織損傷而忽略關節微小移位(如只打針、吃藥、推拿、伸展等治療)或只用手法矯正關節(manipulation)微小移位而忽略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的處理及肌肉力量的鍛鍊,則容易再次引發半脫位及痠痛。簡單而言,所有的肌肉疼痛或激痛點就是肌肉/筋膜攣縮或縮短。打針、吃藥只能鎮痛而非治痛,只有透過專業脊骨醫師的脊骨矯正、正確的肌肉伸展運動及身體姿勢訓練才能長久的消除疼痛。
要改善上述狀態都有賴病人與醫師的相互配合,這是需要一段時間。問題存在越久、越嚴重的、新陳代謝率越差的等病患所需要痊癒的時間越久。而現代病人給醫生最少的不是錢,而是時間。當疼痛來時,只想快速恢復已被蹧蹋數年或數十年的身體。
當我在面對病人的問題,我常想: “你有比王建民卡勇嗎?”
“你有比王健民卡少年嗎?”
“你有比王建民運動卡多嗎?”
王建民從腳踝扭傷、臀部扭傷到一隻手臂拉傷,最後肩膀須要手術,之後,他整整復健了兩年都尚未能上場投球,讓愛他的球迷感到心痛和失望。一般病人的慢性病(Chronic Pain)又為何能在一、兩次的治療就痊癒Ok了。醫師們的無奈真要套句前國防部長李傑的率性告白:「我真他媽的,不想幹了!」